濕疹自古已來常見的疾病,古時我們中醫稱“它“為“濕瘡”,亦多種不同的別名。根據不同的皮膚表現泛生出不同的名稱,例如發作位置滋水較多,我們稱之為“浸淫瘡“。又例如以丘疹為主我們稱之為“血風瘡”。還有根據不同發作部位而命名的別名:包括“旋耳瘡”“臍瘡”“四彎風”等等。

以上說明中醫在歷朝歷代當中對濕疹認知及了解,而其實濕疹不是什麼特別的疾病,為什麼要特別提起呢?

除了因為它發作時期特別難受,會痛,會痒,影響外觀,又影響睡眠等等之外。在行醫生涯當中,我發現“它”在香港越來越“流行”,雖然書本上記述濕疹男女老幼皆可發病,亦無明顯季節性可言。但為何近發病人數卻每發越多呢?

要明白疾病,先要明白它的病因及發病的機理。濕疹形成大抵分為濕、熱、血虛以上三種成因。知道引起疾病成因,就知道從何入手預防濕疹發作。

香港天氣潮濕,加上最近天雨綿綿,天氣變化也易容令人體困倦,手腳沉重而無力,以上都是“濕”的表現徵象。

“熱”可以從口入,香港近有股食“辣”風氣,明明是夏天炎熱也喜愛大口大口的食辣嚐辛,美食固然是滋味,但好多時候也會病從口入。

濕疹又特多發病於血虛人仕當中,香港人工作煩忙就飲食不定時,一餐過飽,一餐不吃。有時為了減肥又會吃不飽,餓肚子,這種情況下“先傷脾胃,後傷氣血”。

天氣不變、地方不變,為何濕疹會增多?無非是我們生活習慣改變,中醫講求順應自然,當脫離自然,則泛生疾病。要防預其實只不過順天而行,夏天食夏又的蔬果,冬天有冬天的進補,疾病自然就減少。

順帶一提:濕疹或易患皮膚病朋友盡量減少進食發物如:蝦、蟹、鴨、鵝、動物內臟及竹筍等,因為會容易加重或誘發疾。

#夏天不食辣 #冬天怕生冷 #防病也養生

發佈留言